2007/08/16

Millau Viaduct - 法國密佑大橋





今天練功時轉到discovery,是介紹法國密佑大橋。因為有印象之前好像有收到轉寄信就是介紹這個的,當時的轉寄信是以"在天空中的大橋"下標題的。所以多停留在這台看,了解一下。

橋的樣子如左邊(左邊照片出處)。更多的照片在這(出處)。下面則引用些discovery的介紹,從這裡節錄出,不過那不是最有趣的部分。最有趣的部分我接在discovery的介紹後面。

密佑大橋


橫跨法國南部的塔恩河、長達 2.5 公里的米洛高架橋 (Millau Viaduct) 即將成為世上最高的橋樑。

米洛高架橋是六線道的斜張式橋樑,由建築大師諾曼‧佛斯特爵士 (Lord Norman Foster) 設計,比巴黎的艾菲爾鐵塔還要高出 19 公尺。

米洛高架橋的兩側各有兩個錨定點提供支撐,車道的重量則由 7 座橋墩共同承擔。這座橋高懸於塔恩河谷上方,中央高度為 245 公尺。這項工程目前已經消耗了 1 千 9 百萬噸的鋼筋混凝土、5 千噸的鋼筋以及 8 萬 5 千立方公尺的混凝土 -足足可以填滿整個艾伯特音樂廳 (Albert Hall,位於英國倫敦)。

施工期間,水泥製的永久橋墩之間必須另外架起 7 座臨時橋墩,才能縮短橋墩和橋墩之間的距離,以順利舖成橋面。橋面共可分為 7 段,每段長達 350 公尺。

為了抵銷熱漲冷縮效應,車道下方的每座橋墩均由兩道較細且彈性更佳的圓柱所合成。如此一來,橋面以上便形成了 A 字型的輕巧結構,讓整座橋的外觀更為瘦削,因而降低了這座橋對周遭景觀的破壞。

米洛高架橋的設計能夠承受最激烈的地震活動以及極度嚴苛的氣候,保固期長達 120 年。為了保護駕駛人免於遭受強大的側風吹襲,米洛高架橋的結構包含了防護屏以及堅固的護欄。


小百科
橫跨法國塔恩河、長達 2.5 公里、由佛斯特爵士 (Lord Foster) 一手設計的米洛高架橋 (Millau Viaduct) 即將成為世上最高的橋樑。


最有趣的部分,我覺得反而是在他描敘在製造的過程。

以往造橋的方式是,一截一截的將路面以機械手臂吊起,接合,直到對岸,差不多是像下面pic1和pic2那樣。大部分的情況當然是二邊一起施工,最後在中間接合。

pic1

pic2

可是這座密佑大橋,因為它的高度太高了(800 ft),比艾菲爾鐵塔還高(可以點這裡去看mr/ms.day找到的比例圖)。所以沒辦法用一般的造橋方式: 把每段路面從谷底吊到要接合的高度後,再進行焊接接合。但是法國人就很聰明的想了一個方法。
他們想到的做法是,先把中間所需要的橋墩都蓋好,又另外用鋼架在每段跨距間加了加好的輔助支撐的架子,之後開始造橋。先在橋的一端,把一段焊接合好後,整段向前推,換言之,每次都是在橋的一端的陸地上進行橋段的焊接接合,也就是都在同一個地方。之後再將接合好的更長的橋段向前推進,使的新接上的部分仍是最靠近陸地的那段。傳統方式中,每次接合的位置都不同,而新接上的橋段都是最前端的部分,最遠離橋二端和陸地相接的部分。
不過這問題就來了,首先,要怎麼推進? 這可不是玩具什麼的,每一截,都高達百噸重量,愈接愈長之後,重量更達數百噸。第二,在推進的過程中,不能讓一開始先蓋好的橋墩受到任何的bending moment(我不知道這中文是啥),也就是每一個橋墩不能受到任何的側向力使它有些許的彎曲,它只能承受橋面垂直向下給它的重量。而解決這二個問題的方法,就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,就是使用楔子(wedge),下面再引用這個網頁做好的五張圖來解釋怎麼推進的:

pic 3 上圖是initial position

pic4 lifting抬高

pic5 lunching推進

pic6 lowering降低

pic7 back to initial position還原位

有很趣吧? 也很聰明,看discovery時,工程的總監(不知道是不是叫這個職位)說他是看到裁縫機想到這個方法的。聽到時傻了一下,裁縫機嗎?

此外,最後他們要完工時,也採用了一個相當法式的作法,在最後推進的那端和彼岸的造好的這端,經由推進到最後接合時,他們在中間吊了一瓶香檳,讓最後橋段靠攏接合二端時夾破那瓶香檳。真妙。此外,他們四年半的時間,完成了這座橋。

2 comments:

wagamama said...

這集我好像也有看過
蠻屌的~~~
那個橋真的超高(應該說河谷太深)
這幾天國家地理頻道也有講橋
我看到的是中國的橋
跨越長江的吊橋(世界第三大吊橋)
把原本渡江需要兩小時的行程
縮短為十分鐘車程
真是猛!!

奇怪的阿留申 said...

這就是科技啊…工程有趣的地方。
之前還有看到摩天輪式的運河哩。

跨越長江的吊橋?
大陸人自己蓋的嗎?XD